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了解到,11月11日,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衛生健康完成情況專場主題新聞發布會。聊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陳靜同志介紹,“十四五”以來,聊城市堅持“保基本、夯基礎,系統化、集成化,特色化、差異化”原則,大力實施鄉村醫療服務能力提質提效行動,努力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全域覆蓋,構建服務網絡。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下沉,構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務體系。在縣級層面,加快醫共體建設。全市8個縣(市、區)建成12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影像中心、心電診斷中心、中心藥房全覆蓋。其中,東阿縣創新建立醫共體黨委和運營發展中心,建設人力資源等“八大管理中心”,醫共體云平臺、檢驗檢測等“六大資源共享中心”,實現縣鄉村“一張網”,形成“智能轉診、健康管理、跟蹤服務”的分級診療新格局,縣域就診率達92%,醫保基金縣域內支出占比85%;茌平區醫共體獲國債支持,采購磁共振、CT等先進設備32臺/套;冠縣獲批省財政支持縣域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提升項目,正在實施診療能力提升、分級診療促進、醫防協同融合三大工程,打造魯西地區縣域整合型醫療高地。在鄉級層面,實施特色化發展。堅持一院一特色、一專科一名醫和鄰近衛生院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理念,加強本地發病率高、群眾需求大、外流患者多的特色專科建設,制定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特色專科衛生院、村衛生室改造提升等10類市級評價標準,建成11個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40個特色專科衛生院、20個中醫特色衛生院。其中,東昌府區廣平中心衛生院獲評全省唯一省級基層疼痛診療培訓基地,制定全省基層醫療機構疼痛科分級建設標準。在村級層面,推進一體化管理。按照2.5公里服務半徑要求,科學規劃布局村衛生室1256個,大力推進房屋公有化和鄉村一體化管理,已建成1182個。同時,對全市2758個達到“六有四提升”標準的村衛生室,配備了智慧隨訪設備、康復理療設備等,實現了服務能力、診療環境、管理水平和健康素養的全面提升。
引育并舉,激活人才動能。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三大工程,建設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醫療隊伍。實施“領頭雁”培養工程。舉辦衛生院院長等培訓班8期,培訓管理、技術骨干1900余人次;建立202人的管理專家庫,設立119個名醫基層工作站,培養優秀基層院長15人、基層名醫150人,打造了一支懂管理、精業務的管理團隊。實施“根苗強基”培育工程。圍繞95種農村常見病,創新開展“點單式”培訓,根據鄉村醫生需求實施系統化培訓,著力培養“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鄉村健康守門人。今年計劃培訓10期、3500人,已完成6期培訓,2026年實現全覆蓋。實施“資源下沉”幫扶工程。深入開展“萬名醫護進鄉村”行動,選派1788名醫務人員下沉一年,遴選25名“業務院長”駐點兩年。推動25個市級專科聯盟吸納鄉鎮衛生院,創新“診療+服務”模式,實現精準幫扶。同時,實施“興聊號”基層直通車項目,組織上級專家開展培訓、查房、義診,輻射2000余家村衛生室。
創新模式,提升服務品質。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多項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品質和群眾就醫體驗。優化就醫服務流程,在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整合掛號、收費、取藥等環節,縮短患者等候時間。推廣“先診療后付費”服務模式,實現鄉鎮衛生院全覆蓋,累計服務患者15.6萬人次,有效改善群眾就醫體驗。開展特色醫療服務。依托特色專科衛生院建設,大力發展康復護理、老年醫療、兒科等特色服務。建成20個中醫特色衛生院,推廣針灸、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56項,年服務量達38萬人次。創新“醫防融合”服務模式,將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服務有效銜接,實現治病與防病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