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了解到,11月11日,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衛生健康完成情況專場主題新聞發布會。聊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月蓮同志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錨定建設三省交界區域醫療衛生高地,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推動服務體系日趨健全、資源總量穩步提升、群眾健康福祉持續增強,為“六個新聊城”建設和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堅實的健康根基。
筑體系、固保障,織密公共衛生網絡。堅持預防為主、平急結合,構建起覆蓋全域、響應靈敏、處置高效的現代化公共衛生防護體系。創新聯防聯控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晉冀魯豫四省六市疾病預防控制協作區,實現疫情互通、協同會商、聯合演練,建立“決策-執行-保障”三級架構和“流調溯源、密接排查、資源調度、防控舉措”四同步工作法,成功高效處置多起輸入性傳染病疫情,獲國家疾控局高度評價。拓展醫防融合模式。全面推廣“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模式,設立三高中心、基地、之家超千個,在高唐縣建成國家級、東昌府區、茌平區、臨清市、冠縣、陽谷縣、東阿縣6個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升級應急響應能力。在全省率先建成48支、728人的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鍛造專業化處突尖兵;負壓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實現市縣全覆蓋,搭建“智慧急救信息平臺”,實現農村地區縣、鄉、村三級急救網絡一體化管理。
建高峰、強基層,擴容優質醫療資源。通過建高峰、強基層、優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顯著增強。醫療高地加快崛起。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聊城醫院正式啟用,引進關節置換加速康復、3D打印骨科植入物應用等新技術48項,實現了患者范圍、技術項目、病種難度和品牌影響力的“四個提升”。聊城市人民醫院、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等13家醫療機構與北京協和醫院建立遠程合作。醫共體建設提質增效。在8個縣(市、區)建成12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由聊城市人民醫院牽頭建成1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實現人員、財務、業務、藥事、信息“五統一”管理。組建北京積水潭醫院聊城醫院骨科專科聯盟、聊城市人民醫院急診專科聯盟、聊城市精神衛生專科聯盟等37個專科聯盟,通過人才技術下沉和業務協作,實現優質資源的縱向貫通與共建共享。東阿縣“1+2+N”醫共體運行機制、茌平區醫共體設備更新項目獲國家資金支持,改革示范效應顯著。夯實基層服務網底。建成東昌府區廣平中心衛生院、莘縣中心醫院、陽谷縣李臺中心衛生院等10個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20個特色專科衛生院;全面推行村衛生室6S管理和星級評定,“6S”管理聚焦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潔(Seiketsu)、規范(Standardize)、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等6個方面,開展服務環境整治,健全完善制度,規范診療行為,優化服務流程,保障群眾就醫安全,打通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基層診療量占比穩步提升。
保基本、促普惠,優化全齡友好服務。關注重點人群健康需求,構建全周期健康服務鏈條,健康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婦幼健康保持領先優勢。構建婦幼保健特色專科服務體系,建設國家婚前保健特色專科1個、國家級婦幼中醫藥特色單位1家、國家級產科亞專科建設單位1家、國家級婦女保健特色門診建設單位1家;省級婦幼保健專科6個、省級婦幼健康文化特色單位2家、省級婦幼中醫藥特色單位1家;市級婦幼保健專科20個,5家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晉級二甲及以上;開展“兩癌”篩查。幼有善育形成示范效應。成功入選首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建成托育機構490家,千人口托位數達5.23個;建立等級評審機制,成立專家指導組,嬰幼兒早期發展知識普及率達95%以上。老年健康健全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安寧療護服務;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全覆蓋;深入推進醫養結合,雙證齊全機構達38家,繪就“最美夕陽”溫暖底色。
增活力、優體驗,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雙輪驅動,充分釋放行業發展活力,推動服務模式和管理機制變革。“三醫”聯動系統集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建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會商機制。17家醫療機構納入京津冀魯四地省際互認范圍,群眾異地就醫更便捷。東阿縣獲評全省醫改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縣,冠縣獲評山東省財政支持縣域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提升(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項目縣。人才科技雙輪驅動。實施“人才強衛”“科技興衛”計劃,柔性引進頂尖人才;創新鄉村醫生“縣招鄉管村用”模式;建立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發平臺,攻克靈芝外囊泡提取等關鍵技術。智慧醫療全面賦能。建成互聯網醫院19家,三級醫院預約診療率超70%;市人民醫院、東阿縣人民醫院通過國家5級電子病歷審核;全面推行“一站式”“預住院”“全院一張床”等服務模式,門診患者滿意度居全省前列。
揚優勢、顯特色,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優化政策新環境。鞏固中醫優勢病種付費改革,將鎖骨骨折、項痹等20種中醫優勢病種納入按病種包干付費。構筑服務新高地。國家級中醫藥重點(特色、優勢)專(學)科7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專(學)科22個,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成員單位32個,市級中醫藥重點專科42個,13個院士和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落戶聊城;基層中醫藥服務直達縣市區、鄉鎮,784家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服務可及性大幅提升。擦亮品牌金名片。打造“聊城新三寶”產業文化特色,東阿阿膠、冠縣靈芝產業集群年營收超百億元,靈芝入選國家“藥食同源”目錄,成無己紀念館入選國家級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我市大健康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產業集群儲備庫名單,我市會同濟南、菏澤、泰安共同申報的沿黃中醫藥產業集群入選第二批山東省“十強產業”支柱型雁陣集群名單;培育艾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造“艾滿水城”品牌;舉辦山東(東阿)文化旅游體驗周、全省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成無己中醫藥文化節、中醫藥文化夜市等活動,成立中醫藥文化宣講團,開展宣講活動百余場,服務群眾10余萬人,中醫藥文化飛入水城人家,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