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了解到,11月6日,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聊城市交通運輸服務群眾出行”主題新聞發布會。聊城市公交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鄧寶增同志介紹,近年來,聊城市公交集團緊緊圍繞“安全、智能、民生、多元、標桿”五個公交建設目標,堅守“服務群眾出行”這一核心職責,推動公交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主要從三個維度實現了服務的優化提升。
服務有“溫度”,讓普惠公交成為城市底色。聊城公交首先是一家有擔當的民生企業?,F有72條線路,線網總長1100公里,一年服務3200萬人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公交集團承擔了秋冬季供暖期、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等15項惠民乘車政策,這意味著,近75%的公交日均乘客享受免費或優惠,充分體現了城市公交履行政府惠民政策的公益職責。這份“溫度”不僅體現在票價上,更融入在日常中——公交一線每年涌現好人好事超600件,山東省勞動模范薛勇司機,就是這溫暖隊伍的優秀代表。獲得的山東省“人民滿意的金牌窗口”等榮譽,正是對這抹民生底色的最好認可。
響應有“速度”,讓多元服務精準觸達需求。面對市民日新月異的出行需求快速響應,打造了一張“隨需而至”的公交網。一是強化高效銜接。隨著聊城進入“高鐵時代”,同步開通G1路至G6路6條高鐵快線,延伸K23路、K249路兩條常規公交線路,構建起“常規+快速”的立體接駁體系,并踐行“高鐵不到站,公交不收車”的服務承諾,深夜守候,只為讓乘客的歸途無憂。二是注重洞察細微。讓公交車超越了單純的交通工具屬性,發揮“一車三站”——即“失聯兒童守護站”“見義勇為工作站”“愛心救助站”的作用,讓十米車廂成為流動的愛心港灣。三是突出定制個性。從“青春奮進”的學子專線,到“夜享水城”的煙火氣專線;從浪漫別致的“520婚慶公交”,到傳承記憶的紅色文旅專線。已開通各類定制線路180余條,年服務超200萬人次,讓公交車成為承載市民美好生活的移動風景。
體驗有“深度”,讓智慧賦能便捷出行。當前,正用科技讓公交服務更“聰明”。一是運營更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動態調整發車頻次,讓運力投放更精準,減少乘客的候車時間。二是候車更舒適。升級了東昌路、建設路、火車站廣場等主干道的智能電子站牌,完成了27個站臺的“適老化”改造,并在以利民路為試點建設了集休息、便民服務于一體的“紅色公交驛站”候車亭,讓等待也成為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