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獲悉,10月23日,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聊城市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主題新聞發布會。聊城市委常委、副市長劉培國同志介紹,“十四五”以來,以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聊城樣板為統領,聊城市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惠民生、穩增長、促發展的關鍵抓手,連續多年列入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推進,全力構建“高鐵疊加、高速成網、飛機起降”的綜合立體大交通體系,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突出現代化高質量,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形成了功能清晰、層次分明、銜接順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目前,聊城市通車運營的鐵路有3條、高速公路7條、普通國省道17條,全市綜合交通網絡里程達到2.2萬公里,其中,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33.3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了115.3公里,高鐵實現“零突破”;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1670.5公里,增加了615公里。因投資成效顯著,多次獲省委、省政府通報表揚并給予資金獎勵。
戰略支撐能力顯著提升。錨定建設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目標,全力推進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戰略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濟鄭高鐵開通運營,聊城市成為連接中原城市群與山東半島城市群間的重要樞紐城市,實現半小時到濟南、一個半小時到鄭州、兩個半小時到北京的交通新格局;全長121公里的市大外環路建成通車,聯通聊城市5個區17個鄉鎮164個村,拉大城市框架、緩解城區交通壓力的同時,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目前國內最大跨徑的平弦鋼桁梁公鐵兩用橋——聊泰黃河公鐵大橋建成通車,這是聊泰鐵路的先期控制性工程,大橋連接聊城與濟南,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交通工程,對加快聊城市融入濟南都市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項目建設全面提速。聊城市交通建設按下“加速鍵”,重大項目多點突破、齊頭并進,綜合立體大交通體系構建取得關鍵進展。雄商高鐵是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京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聊城市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處于無砟軌道施作與接觸網架設階段,明年將開通運營。加快推進聊邯長高鐵前期工作,向西深度對接中原經濟區。積極推進魯中高鐵,縮短與長三角、青島都市圈的時空距離。近年來,聊城市已躍然成為全省高速建設的主戰場,東阿至陽谷、德上高速臨清連接線、德州至高唐、濟南至東阿、濟南至臨清等5個高速公路同時在建,其中,作為聊城市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交通工程——東阿至陽谷高速,服務臨清主城區的德上臨清連接線和貫通德—聊—單通道的德州至高唐高速將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車,隨著3條高速建成通車,聊城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突破565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雙高速”。臨清至濮陽、高唐至臺前、東阿至聊城高速加快推進,屆時聊城市將再添兩個縱貫南北的大通道和一條通達濟南的快速通道。濟聊高速改擴建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擴容升級重塑聊城市交通格局。聊城機場項目獲批立項,標志著聊城交通體系正式邁入“公鐵空”多式聯運時代。隨著高鐵、高速、機場項目齊頭并進,聊城“高鐵通四面、高速連八方、航空聯全國”的綜合立體大交通格局已近在眼前。
城鄉出行保障網持續織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暢通普通國省道“主動脈”,精準織密農村公路“毛細血管”,讓城鄉出行更順暢。近年來,實施濟聊一級路、聊臨路、聊陽路等干線公路重點路段養護修復項目共55項800多公里,占全市管養里程的74%,普通國省道優良路率較“十三五”提升了11%,極大改善提升了聊城市普通國省道路面技術狀況,縮短群眾跨鎮、跨縣的通勤時間。大力實施“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持續推進路網提升、道路通達、通行安全保障等工程。“十四五”以來,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2800余公里,實施農村公路養護工程6200余公里,農村公路通車里程突破2萬公里,形成了以縣道為骨架、鄉道為支線、村道為脈絡的農村路網體系。臨清市、陽谷縣分別創建為全國、全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為聊城市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交通運輸保障。
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緊扣“雙碳”目標要求,以交通領域綠色轉型為主線,構建低碳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堅持一個目標引領。堅持以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發展為目標任務,構建交通網絡、調整運輸結構、優化用能結構、完善治理體系。堅持一個方向發力。橫向加強部門協同,共同破解“新能源貨車推廣補貼”“充電樁建設”等綜合難題;縱向加強市縣聯動,鼓勵基層首創,為縣域發展提供業務指導和支持。目前,建成了全國首個高速公路“零碳場站”,完成全省交通運輸領域首筆碳普惠交易,陽谷縣充換電設施補短板項目成功創建國家級試點。通過加強政策配套,推進綠色交通發展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等多領域改革要求相匹配,實現各部門、各層級、各領域握指成拳、合力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