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城市理念為統攬,科學作出“兩個轉向”的重大論斷,首次明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及六大內涵,鮮明提出“五個轉變、五個更加注重”的重要原則,系統闡述“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戰略部署,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安全發展、文脈賡續、治理增效七篇大文章,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城市工作明確了總體思路。
聊城市緊扣中央及全省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立足“江北水城、兩河明珠”城市定位,聚焦“一河一湖”(徒駭河、東昌湖)城市格局,將城市更新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健全“1+6”城市更新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水網體系功能提升、商業業態多元再生、文化遺產傳承活化、工業空間提質增效、居住片區和美宜居、城市設施改造提級”六大工程,實現城、市、河、湖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特色鮮明的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江北水城 兩河明珠”全貌
一、深化水網體系功能提升,彰顯江北水城生態底蘊。水是聊城的靈魂,也是最大的生態優勢和特色資源。我們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水網體系建設,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城市更新的基礎性工程,著力構建安全、生態、宜居的水域空間格局。一是系統推進水生態治理,筑牢城市生態本底。堅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通過河湖連通、生態修復、濱水空間打造等舉措,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韌性和水韻魅力。強化水系整體調度與管理,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筑牢江北水城生態屏障。二是打造主題水空間,提升濱水區域功能品質。重點推進“人文大運河、生活徒駭河、趣野周公河、幸福東昌湖”四大主題水空間建設,實施差異化濱水景觀提升和功能植入。運河段突出文化傳承,打造文化休閑長廊;徒駭河段強化生活服務,建設親水休閑空間;周公河段注重生態野趣,營造自然體驗環境;東昌湖周邊提升景觀品質,打造城市會客廳,實現功能互補、特色發展。三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幸福河湖”項目成功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4000萬元,小運河生態修復工程納入水利部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通過重點項目引領,持續優化水網格局,提升水系綜合功能,進一步彰顯聊城“江北水城”的生態底蘊。
東昌湖夜景
二、加快商業業態多元再生,激發城市經濟新活力。商業是城市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城市更新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緊緊抓住消費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的機遇,以創新驅動商業業態多元化發展,著力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商業發展新格局。一是實施“微改造、精提升”,煥發傳統商圈新活力。堅持保留街區原有風貌特色,避免大拆大建,通過對傳統商業街區實施建筑立面整治、街道環境提升、業態優化調整等措施,在延續歷史記憶的同時,引入新業態、新模式,顯著提升商圈活力。二是打造特色商業地標,塑造城市商業名片。注重植入文化元素、提升環境品質、優化業態組合,著力打造水城之門、吾悅廣場等特色商圈,形成一批具有聊城特色的商業名片,增強城市商業吸引力和競爭力。三是推動數字化轉型,培育消費新場景。積極發展智慧商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夜間經濟、首店經濟等新業態,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激發城市經濟新活力。
鐵塔商圈“夜經濟”
三、加強文化遺產傳承活化,延續歷史文脈城市記憶。聊城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我們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讓城市在更新中留住記憶,在發展中彰顯特色。一是完善保護規劃體系,強化遺產整體保護。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明確保護要求和控制措施,構建全覆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確保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二是推進“微更新、微改造”,延續街區歷史肌理。采用“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注重保留歷史肌理和建筑特色,通過對街區內建筑進行精心修繕,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環境品質,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同時,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三是引導業態創新注入,煥發歷史街區活力。積極引入文化創意、特色商業、休閑旅游等新業態,推動米市街、大小禮拜寺街等歷史街區功能提升,將購物餐飲、生活服務、辦公住宿等現代功能融入街區,使其成為市民和游客喜愛的文化休閑目的地。
聊城古城
四、推動工業空間提質增效,培育產業升級新動能。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土地是產業發展的載體。我們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核心,有序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一是開展低效用地摸底,精準制定更新策略。開展城鎮低效用地摸底調查,完善低效用地管理系統,分析低效用地的分布、規模、現狀和潛力,制定差異化的更新策略和改造方案,為推進工業空間更新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創新土地政策支持,激發市場參與活力。采取靈活的土地政策,鼓勵低效用地流轉和再開發,對符合規劃要求的項目允許實行過渡期政策,為項目培育和市場發展提供緩沖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三是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推動老舊廠區轉型。注重挖掘工業文化價值,加強對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通過功能置換、創意改造等方式,將聊城米市街皮鞋廠、臨清國棉廠等老舊廠區轉型為創新工場、文創園區或休閑空間,保留工業記憶,注入新功能,打造城市更新亮點。
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內修繕一新的歷史建筑——聊城市家具廠
五、提升居住片區和美宜居,建設人民滿意美好家園。居住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全方位提升居住品質和人居環境。一是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針對不同小區實際情況和居民需求制定差異化改造方案,創新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多元模式和“上級資金爭取、專營單位讓利、受益居民出資”資金籌措機制,自2015年以來累計完成1173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12萬戶。二是加快建設完整社區,打造便民生活圈。聚焦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全力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配套完善教育、醫療、養老、商業、文體等社區服務設施,重點建設民生十六號院、鑫泰新城等5處嵌入式社區服務綜合體,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三是推進綠色低碳建設,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充分利用城市閑置地塊、邊角地等“碎片化”空間推進口袋公園建設,累計建成298個,建成區綠地率達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45平方米。積極推進綠色建筑和節能改造,累計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60萬平方米、居住建筑節能改造850萬平方米。加強充電設施建設,累計建設充電樁27089個、充電端口210783個,有效解決“充電難”問題。
改造后的老舊小區
口袋公園
體育運動公園
六、加快城市設施改造提級,筑牢智慧韌性城市根基。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以打造現代化、智慧化城市為目標,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性、前瞻性的建設改造,全面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綜合承載能力。一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重點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排水、污水、供熱等地下管線管網建設改造,提高設施運行安全和保障能力。大力推進排水管網建設和改造,累計改造雨污合流管網600公里,年底前實現整縣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累計建成33.23公里,減少“馬路拉鏈”現象。二是優化交通網絡體系,改善城市交通條件。開展路網優化提升三年行動,建設改造31條城市主次干道,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三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成“智慧住建”平臺,設置“智慧建造、智慧房產、智慧物業”三大業務板塊,開發智慧工地、安全巡檢、不見面網簽等數十個應用場景,打破“信息孤島”,構建“城市大腦”,實現房屋會說話、數據能決策、城市有生命,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改造一新的柳園南路
興華路徒駭河橋
(作者系聊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延星)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聊城記者站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新聞熱線:18678811365)